关于大气污染,政事君一直心中有三个疑问:
大气污染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我市在空气质量改善中还有哪些困难?
我市应该如何进一步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这些问题最近有了答案。23日,我市举行大气污染防治专家报告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国刚应邀来到洛阳,为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把脉问诊。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宛康主持报告会并对相关工作提出要求。
报告会上,张远航和李国刚分别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态势与展望》《洛阳市空气质量分析》为题,深刻分析了我国大气环境质量面临的严峻形势,并针对我市空气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治理意见建议。
报告既有理论阐述和政策解读,又有案例剖析和数据分析;既着眼于全球和国内现状,又紧扣洛阳实际;既有前沿科研成果,又有先进地区经验,对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臭氧已超过PM2.5成主要污染物
张远航介绍,自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大气十条”颁布执行以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具体包括:
全国PM2.5浓度总体显著下降
区域性重污染天数显著下降
珠三角基本消除严重污染天气
但是,多数城市和重点区域大气臭氧日益显现,与PM2.5相比,臭氧的治理难度更大。
张远航表示,全国各地从年开始观测臭氧污染以来,发现臭氧浓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臭氧污染日渐突出。在珠三角地区,臭氧已超过PM2.5,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根据洛阳市公布的年环境空气质量数据发现,当年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也在增加。
关于臭氧的知识
真相1
臭氧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日照充足的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复杂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当PM2.5浓度降低,天空变蓝,阳光“辐射通量”增加,大气氧化性能力增强,导致臭氧浓度上升。
空气质量达标需要科技创新
张远航说,我国快速城市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使多种大气污染问题在过去30年内集中出现,大气污染呈现复合性特征。
这一问题在我国经济率先发展的城市群区域表现得尤其突出:
成因解释:大气复合型污染
在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为特征的传统煤烟型污染尚未解决的同时,臭氧和颗粒物细粒子等二次污染问题又接踵而至,且污染态势更严峻、危害更大。这两种污染形式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大气复合型污染。
目前,全国大气污染的特征是二次污染突出,对PM2.5的贡献高达60%至80%。臭氧成为夏季大气的首要污染物。
一些污染呈现出爆发性特征,在2至3小时内可增加数倍。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处于相持阶段,大气污染的有效控制依赖于核心科学技术问题的突破。
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战略转型正在起步,科学决策的良性互动取决于环境管理指导思想的创新。区域污染防治关键技术日臻完善,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依赖于多污染联防联控的实践。
张远航表示,为实现空气质量的达标,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科技创新:
防治重点从应对雾霾天气转向PM2.5和臭氧的协同防控
减排途径从末端控制为主转向全过程控制的深度净化
管理决策从总量减排为主转向多目标约束的目标管理
技术装备从松散技术合作转向全创新链条的深度融合
洛阳环境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洛阳市的空气质量改善压力很大。”李国刚认为,在洛阳中心城区周边县(市)区的影响下,空气质量达标率较低,所以改善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迫在眉睫。
从洛阳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情况来看,发现问题数较多——
从6月15日至8月15日的两个月内,市攻坚办共接到各类举报起。
从督查情况看,大气污染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
由此可见,洛阳市的空气质量改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而且是处于攻坚克难的第一方阵。
李国刚对洛阳空气质量改善压力巨大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这些年洛阳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经济总量已达到亿元,但重工业的比重依然占据大头。
目前洛阳市有18家产业集聚区,包括先进制造、石化、有色金属、新材料、商贸物流等在内的重点项目达个,这些项目对洛阳的大气污染都有一定影响。
此外,洛阳市多个大型企业的生产,也成为大气污染的影响者。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李国刚对我市提出的“天保周、周保月、月保年”工作思路持赞赏态度。他认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洛阳有着特殊的地形地貌,这就要求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情况,对内部和外部情况都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因人制宜:大气污染防治,不单单是治理企业,政府相关部门每个人都应该动起来,不尽职尽责就要追究问责。
因时制宜:一年四季当中的气象条件不同,生产规律也不同,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制定不同的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李国刚还对工业企业的治理提出建议——
对能源电力行业,要加强运行管理,强力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工程
对石油化工行业,要提升绿色化工水平,加强精细化工产品结构调整
对材料行业,要强化企业的节能降耗,提高烟尘、烟气、粉尘的治理水平
对装备制造行业,要提升智能化水平
对于物流产业,要发挥副中心城市承东启西和连南贯北的作用,同时注重对重型车辆以及危险化学品车辆等的管理
更多内容,请阅读24日《洛阳日报》相关报道。
编辑:陈曦
统筹:李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