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存在薄弱环节,采暖季空气质量改善不明显,重污染天数居高不下。必须强化科技支撑,找准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和来源,研究更有效的措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大气重污染问题。”9月14日,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领导小组组长、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在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暨攻关项目启动大会上的一番话,预示着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正式启动。与此同时,《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实施方案》获环保部讨论通过,有消息显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已建立。
背景:空气污染动态源解析迫在眉睫
谁才是雾霾的“真凶”?对于这个问题,争议一直颇多。
比如,年12月30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健课题组发布对北京市PM2.5源解析报告显示,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是北京PM2.5的主要来源,它们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其中,“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对雾霾的平均贡献只有4%这一研究结论曾引起了争议。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课题组认为,这一数字过于保守,机动车排放对于北京市PM2.5的贡献率在10%~50%。北京市环保局也表示不认可这一研究结论。四个月后,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最新PM2.5来源解析结果显示,北京市全年PM2.5的来源中,外来污染的贡献约占28%~36%,北京本地污染贡献占64%~72%,其中机动车是“大户”,排放比例占31.1%。
实际上,机动车尾气对雾霾的贡献率究竟有多少同样也一直存在争议。一直以来,基于采样不同、分析方法等差异,加之地方空气监测数据不齐全、排放清单不完整等因素,科学界、官方对大气污染开展的相关研究出现“数据打架”的现象并不鲜见。另外,由于官方出具的数据多为静态的年平均值,而空气污染随着季节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轻重程度,出现了结论数据与民众感受不一致的现象,开展空气污染动态源解析迫在眉睫。举措:建立“包产到户”跟踪研究机制
毫不讳言,开展大气污染成因与治理科技攻关,不仅关乎科技进步,更关乎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是否精准科学,能否取得实效,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与政治任务。
大气污染成因科技攻关是今年两会期间的焦点,李克强总理曾表示,如果有科研团队能够把雾霾的形成机理和危害性真正研究透,愿意拿出总理预备费给予重奖。今年4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对大气重污染成因和治理展开攻关。
此次启动的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首要任务是通过集中攻关,定量化、精细化弄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和来源,形成整体系统的科学认知,做到对空气污染“说得清”和“让老百姓心里清楚”。其次,是要统一调查方法,统一质量控制,统一数据管理,探索形成一套技术体系,避免以往各方数据打架的现象。第三,坚持为管理决策服务,紧紧围绕大气污染防治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这个核心,服务支撑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的大气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工作,帮助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做好成因分析并提出决策建议。
《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实施方案》创新地提出建立“包产到户”跟踪研究机制。具体步骤是:第一,成立28个跟踪研究专家团队,对“2+26”城市进行驻点指导,掌握防治工作第一手资料,提出“一市一策”的大气污染综合解决方案;第二,统一领导、统一决策、统一标准、统一行动、统一考核,建立统一的仪器设备信息管理与共享平台,突破仪器设备共享难题,解决科研数据共享和管理难的问题。
科技攻关项目则沿着“环境监测—污染成因与来源—治理技术”这一逻辑来进行。涵盖四大专题28个子课题,包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和来源;排放现状评估和强化管控技术;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科学决策支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等。
作用:意在布局常态化联防联控
据《中国环境报》消息,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第一次全体会议9月19日在北京召开。30余位来自大气环境领域的专家接过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以下简称“联合中心”)的聘书。从现在开始,这批全国大气环境领域的顶尖级专家们将用两年半的时间,紧密围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成因与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集中攻关,为解决当前紧迫的大气污染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本报记者在采访相关专家时获悉,联合中心一方面指研究主体抱团联合,环保系统和相关部委直属单位、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形成管理和技术研发深度融合的紧密型科研组织模式。
另一方面,以项目实施为契机,摸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各自的污染排放清单,分析各地区的污染成因,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常态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联防联控机制。
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我国早在5年前就开始布局京津冀联防联控。年9月出台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首次将京津冀划归统一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年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京津冀区域在年建设完成区域、省、市级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并出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但由于缺乏具体执行细则,没有设置相关职能机构,加之京津冀各地差异巨大,利益纠葛难理顺等原因,导致区域联防联控无法深入推进。
不久前,在10部委和京津冀晋鲁豫6省(市)政府共同发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在9月底前建立京津冀大气环境保护局,这一举措将在完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种种动作无不表明,京津冀地区常态化联防联控机制将正式确立。相关链接:
今年京津冀已开展两次联动执法
本报讯日前从天津召开的京津冀环境执法联动工作联席会议上传来消息,今年以来,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已开展两次联动执法,共出动执法人员4万余人,检查各类污染源单位4万余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起,拟立案处罚环境违法行为起,拟处罚金额余万元。
今年下半年,三地环保部门将以解决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对辖区内污染源点位排查,加大暗查和突击检查力度,严查燃煤企业污染防治、工业企业减排、工业堆场及施工工地防尘、“散乱污”企业整改、秸秆焚烧控制等落实情况。同时从严从速处理环境信访举报案件,对发现的违法问题责令其立即整改并依法处罚,形成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三地环保部门还将继续开展联动执法,共享环境监察执法信息,特别要对跨省市的城乡接合部加大督查力度,共同保障京津冀区域环境安全。(米彦泽贾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