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当天,两地在重庆市召开川渝两地规划自然资源及林业草原工作座谈会。会上,川渝双方签订了《深化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合作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在深入推进川渝两地生态环境合作的道路上,双方的手再次紧握在一起。
“早在年,我们就和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签订《共同推进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在水污染联防联治、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方面建立了8项机制,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有力促进了两省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波告诉记者。
4月1日,一次别具特色的“云签”以视频会议的方式,让重庆和四川的环保合作之手更有力地握在一起。
“我们首次召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并签约《深化川渝两地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协议》《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合作机制》《联合执法工作机制》等一份协议和两项合作机制。”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国东说。
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是双城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共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对两地意义重大。
四川省有4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处于长江流域范围内,涵养着长江27%的水量,生物资源种类位居全国第二。重庆市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域内长江流程公里,居上游各省份之首,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容量占库区总容量的76.3%。成渝两地优良的自然禀赋,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认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找准深度融入的“切入点”,使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生态环境政策、生态资源、生态产业等各要素相互融通、同频共振,是两地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
打破行政壁垒,是成渝合作共赢的关键。为此,应用好“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窗口期”,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对接,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建立双城经济圈目标考核体系,把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作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硬指标。
发展绿色经济、提供绿色产品,不仅是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长江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为此,成渝应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对接、联动发展,共建联防联控机制,实施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共同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来源:中国环境报四川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