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治理行业的洞察

大气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质进入大气层,积累到足够的浓度后会对人类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大气污染防治即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如环境规划管理、能源利用、污染预防等)防治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引起的大气污染,并将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至安全水平的过程。未来到年预计将达到2,.1亿元,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业前景可期。

图:中国主要大气污染物类型及危害

大气污染物

危害

氮氧化物

?破坏人体中枢神经,长期吸入会引起大脑麻痹、手脚萎缩等症状

?大量吸入时会引起中枢神经麻痹、记忆丧失、四肢瘫痪甚至导致死亡

?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

二氧化硫

?可被吸收进入血液,对人体全身产生危害

?能破坏酶的活力,从而影响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的代谢

?影响机体的生长和发育

烟尘

?遮挡光线,降低可见度,导致交通事故增多

?烟尘污染重的情况下能见度差,将提高用于照明的能源

?消耗,致使大气污染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VOCs

?浓度过高时会引起急性中毒,长期可引发白血病

?部分具有毒性的VOCs(如甲苯、二甲苯等)对中枢神经具有强烈的麻醉作用,对机体会造成巨大伤害

?当VOCs达到定浓度时,会对人的肝脏、肾脏、大脑和神经系统产生危害,造成记忆力减退等严重后果

近年来,中国把防治大气污染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推动大气污染防治行业不断取得实质性成效,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已得到有效控制,其中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烟尘的排放量均呈现下降趋势。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业产业链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业产业链由上至下依次可分为上游零部件、原材料及环保处理药剂供应行业,中游设备制造和运营、技术和咨询及贸易与金融服务行业,下游应用行业。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业上游分析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业产业链上游厂商负责提供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生产所需的零部件、原材料和相关环保处理药剂。

(1)零部件包括脉冲阀、循环泵、质量流量计和电加热器等,现阶段中国国内零部件厂商已可满足部分基础零部件的需求,但脉冲阀、循环泵等关键零部件由于存在技术壁垒,目前仍主要依靠进口;

(2)原材料是指在除尘、脱硫、脱硝等大气治理工艺中所需的关键化学和建材制品,如特种纤维、活性炭和陶瓷蓄热体等。中国厂商在这一环节尚不具有竞争力,特种纤维等关键原材料仍主要被国外厂商所垄断;

(3)环保处理药剂主要包括在大气治理工艺中所需要的还原剂和催化剂等,目前中国国内厂商已基本能实现大气污染防治中还原剂的自给自足,在脱硝催化剂的生产方面仍主要依赖进口。大气污染防治项目的成本主要包括零部件及原材料、施工安装和人力等,所占比例分别为57.0%、28.0%和9.0%。尽管上游零部件及原材料在大气污染防治项目中的所占的成本较大,但由于上游企业数量较多,大部分企业在研发环节的投入不足,致使其产品普遍存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问题,使得上游形成了数量多、规模小的市场格局,因此议价能力不高。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业中游分析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业产业链中游负责提供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的制造和wz运营、技术和咨询及贸易与金融服务:

(1)设备制造和运营包括除尘、脱硫、脱硝等设备的制造和销售以及相关的施工安装和运营维护等服务。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相关设备制造和运营商数量众多,其产品和服务区分度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竞争程度激烈;

(2)技术和咨询包括技术和产品开发、环境监测及分析、环境工程咨询等服务,目前企业数量较少,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大型企业,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贸易与金融服务包括大气污染防治相关产品的专业营销、进出口贸易和大气环境金融服务等,目前在中国起步较晚,尚未发展成熟。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年12月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量为套,同比下降24.7%,全国累计产量套,较年初降幅有所收窄。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业下游分析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业产业链下游为大气污染防治的应用行业,主要包括钢铁、冶金、水泥、电力、化工等工业领域。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3%,增速较11月加快0.3个百分比。从环比看,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1.10%。

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

工业增加值的提升表明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业下游工业领域的发展态势良好,可释放出更大的市场需求从而促进中游行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下游应用领域的成熟程度对上、中游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具有重要影响,下游工业领域的转型升级可迫使上、中游企业不断提高产品和技术服务质量,从而带动整个行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是产业链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韩国首都大气污染治理对策对我国的启示

TheContermeasurestoImprovethe

AtmosphericEnvironmentintheKoreanCapitalCircleandItsImplicationstoChin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工业迅速发展,化石燃料消耗加剧,大气污染十分严重。20世纪70年代中期,韩国首尔都市圈不断推进重化工业;到80年代,形成了类似伦敦烟雾的大气污染;90年代,随着机动车数量的迅速增加,首尔都市圈更是陷入大气污染的困境之中。20世纪90年代,韩国开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控制大气污染,其中,区域环境管理机制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所谓区域环境管理机制,即在区域的尺度上建立起统一的管理机构,对区域内的环境问题进行全盘整合式管理,从而达到区域环境管理最优的目标。为了将首都区域的大气环境改善至发达国家水平,年韩国环境部颁布《首尔都市圈空气质量改善特别法》(以下简称《特别法》),自年1月起正式实施。在这一法案下,首都区域开展了一系列大气污染联合治理行动。首先,根据《特别法》,设立以环境部部长为委员长的“首都圈大气环境改善委员会”。为执行委员会职能,还设立了由“企划总量”、“地区合作”、“调查分析”和“汽车管理”四个科室组成的“首都圈大气环境厅”,并采取了加强机动车排放管理、强化大气污染物排放单位管理、加大相关投资等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其次,在《特别法》基础上,韩国于年11月出台《首尔都市圈空气质量改善基本计划》(以下简称“第一次基本计划”)。“第一次基本计划”范围覆盖首尔特别市、仁川广域市、京畿道3个区域的24个城市,重点管控PM10、NOx、SOx、VOCs污染物,并提出到年将PM10的年均浓度降低到40微克/立方米,NOx浓度降低到22ppb的治理目标。基于“第一次基本计划”的实施效果和对大气环境污染趋势的预估,年1月,韩国政府公布了第二次《首尔都市圈空气质量改善基本计划》(以下简称“第二次基本计划”),执行时间为-年。“第二次基本计划”把首都圈大气管理区域范围扩大到全部首都圈区域,涵盖了第一轮计划中排除在外的京畿道7个市郡,并把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的PM2.5和O3增加到管理对象中,集中管理高浓度污染区域。除此之外,首尔都市圈还不断加强监测监管能力建设,通过大量的基础数据,包括现状监测数据、预报预测数据、污染源监控数据等,实时掌握空气污染状况,合理制定空气质量改善方案。例如,首尔建立了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且站点密度较高,以城市监测站为例,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共有22个城市监测站(除去边界站)、14个路边监测站。

大气污染治理的区域管理促进了首尔都市圈区域空气质量达标。以污染最为严重的首尔为例,自年以来的20年间,尽管人口数量和汽车保有量都在逐步上升,但该地区的空气质量却得到持续改善,年SO2、PM10、PM2.5浓度较这期间的最高年均浓度分别下降了71%、42%和50%。

韩国的实践表明,建立符合本国基本国情的区域联合防治机制是治理大气污染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对比我国,大气污染的治理同样以区域联合防治机制为重要依托,在进入“十四五”时期,又着重强调在目标措施制定、重污染天气应对等方面强化区域协作,以协同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全面达标。

表: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业相关支持政策

政策名称

颁布日期

颁布主体

主要内容及影响

《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

强化环保产业支撑,加强关键环保技术产品自主创新,推动环保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加快提高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鼓励企业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带动先进的环保技术、装备、产能走出去;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开展园区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示范。近年来海外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火电烟气治理需求正在持续增长,再叠加国家政策指导,为烟气治理企业进行海外项目拓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关于推进实施钢铁企业超低排放的意见》

-04

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

在《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的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改造标准、改造进度、改造技术等方面的细节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

-7

国务院

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基础上突出精准施策,目标聚焦在PM25及秋冬两季的污染防控;

进一步强调源头控制,推进工业等四大污染源的治理

《-年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查方案》

-6

生态环保部

明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清平原及长三角地区等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区域的具体督察范围督察时间及督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

-1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监管积极性,改善以往排污费制度存在的行政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0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加强中央对地方政府大气环保工作的监管;

提高了罚款,加了按日计罚的情形,将企业违法排污的处罚力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0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提出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上不封顶的按日计罚,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环境违法成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09

国务院

提出至年中国大气治理的具体目标,提出加大综合治理,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等十条具体措施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业市场趋势

由治转防,监测先行根据《蓝天保卫计划》等政策文件的规划,中国未来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工作重心将通过调整产业机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等方式直接从源头上减少排放及预防污染。由于此类工作需要实时对照量化的标准进行开展,因此离不开对污染源以及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时空分辨率监测数据集变得易于获得(比如气象数据、常规环境监测网、网格化监测、卫星遥感、大气组分监测网、超级站监测网、在线源监测网、用电量监测网等)。全息化的数据信息可以让大气污染成因分析摆脱以往在有限数据集上形成的技术思路:观察——假设——理论——验证——应用(这一过程受假设和理论框架的约束,往往很难快速、完整、灵活地实施);从而为建立一种基于多来源数据动态关联耦合分析方法提供了可能。监测大数据时代,数据种类和数据量虽然极大增加,但数据的质量变得越来越不可控。这种质量不可控的原因主要来自:一、新仪器的发展,数据不稳定;二、在线监测的普遍应用,仪器校准的不稳定;三、数据来源的非标准化(不完全具有公信力的监测数据)。多证据耦合是在大气污染成因分析实践中总结出并命名的一个技术方法体系,它为我们在大数据时代更快速、更科学、更精准、更实用性地满足环境管理中面临的成因分析需求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这里在技术方面可延展阅读:

关于:多源数据融合

大数据时代,维克托·尔耶·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

根据环保部于年发布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中国将着力建设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网与大数据平台,拓展监测信息的采集渠道;由生态环境部年发布的《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点》也提出要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建设创新性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在以上政策带来的需求下,网格化监测的模式应运而生,即在传统国控站点的基础上再对监测区域进行网格化划分,使用微型仪器进行布点更密集的监测。从大气治理行业存量需求来看,市场趋势竞争加剧行业内的企业数量大概率会呈现下降的趋势,市场集中度将得到提升。传统环保行业也在向不同方面进行业务拓展逐渐向综合性的环保企业方向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水、固、气三大十条也陆续发布落地。去年,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年将继续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今年两会提出,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当我们思考为何“碳达峰”、“碳中和”、“新能源”等热词占领发展规划“C”位时,也就不难理解“十四五”将环境保护成为发展重点的计划了。其中,对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大气治理将进入细化阶段。

END

TextEditor

Helen.Wang

Photo

网络

E-Mail

lingang_aitech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24hlianjia.com/xgtz/69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