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烟花爆竹禁限

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cgia.cn/news/chanye/1664086.html
#人民日报评烟花爆竹#

鞭炮这一习俗已有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火烧竹子的方式制造爆裂声,驱逐瘟神。《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人们会于庭前燃放鞭炮。

至今,华人群体在各类庆典活动,特别是春节期间,仍倾向于燃放鞭炮以增添喜庆氛围。鞭炮已成为欢庆佳节的标志性符号。

在我们的童年时期,炮仗成为了过年的象征,因为只有在春节期间,我们才能在市场上购买到炮仗,例如窜天猴、摔炮仗,还有大一些的烟花筒和地上的轰天雷。这些炮仗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也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禁令的分析

然而,大概从年开始的,全国逐渐禁放烟花爆竹。

缺少了那熟悉的噼里啪啦声音和呛鼻的气味,春节似乎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个春节缺少了一些真实的氛围。

当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也有其原因的。主要原因有六大点:

第一:空气污染

当年部分地区空气质量的确不佳,烟花爆竹燃放释放大量污染物,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金属微颗粒,导致空气污染指标PM2.5含量严重超标,甚至数十倍。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加重雾霾,人们吸入这种空气,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然而,烟花爆竹拥有余年的悠久历史,将其突然归咎为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显然过于草率。

从短期来看,春节期间集中燃放烟花爆竹确实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但若从全年范围来看,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试问,大家在小时候正常燃放烟花时,空气质量是否曾出现过如此严重的问题?

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那些空气质量严重爆表的地区和城市,以及他们所进行的大型工程项目,或许就能明白真正的污染源头所在。

第二:噪音污染

噪音污染也莫名的被提及,原因是,燃放鞭炮产生的噪音对生理和心理有不良影响,长期接触可能造成听力下降,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

尽管从某些角度看,噪音确实直接影响听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引导大众在规定的时间和区域内燃放烟花爆竹的方式进行解决,而不是采取简单的“一刀切”方式。

另外,如果说春节期间的爆竹燃放对大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然而需要认识到,在食品健康问题上,推行者们是否做出了足够的努力?我们是不是干脆直接禁食呢?

第三:引起火灾

火灾是禁燃禁放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老城区或农村地区。这些地方干燥柴火多,人口密集,高空燃放烟花爆竹容易引发火灾,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样,这一条我们同样可以考虑通过划定特定区域进行燃放,并进一步研发环保、低污染的爆竹产品,以降低潜在风险同时,加强相关安全宣传和防护措施的实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实际上每年火灾首要的原因是电气火灾,我们应当优先解决此类问题,舍本逐末、因噎废食不是明智之举。

第四:伤人事故

烟花爆竹也容易让人受伤,特别是小孩子,不懂事,此外,一些操作不合规的鞭炮厂也常常发生爆炸事故。

这一条就更可笑了,诚然,烟花爆竹燃放时,空气的快速膨胀产生机械能确实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这与伤人事件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不恰当的比喻:游泳可以锻炼身体,也会导致溺水,实际上,我国每年有5.7万人溺水死亡,是不是意味着也应该禁止游泳运动?水能覆舟也能载舟,是不是意味着也应该禁止水运?人的双手可以创造财富也可以握成伤人的拳头,我们该如何是好?

还记得前几年动画片被禁播,原因竟然是小孩子学习动画片的情节伤害小朋友,实际上繁荣时期的代表作品大闹天宫、葫芦娃,场面都要甚于喜羊羊与灰太狼吧?

换句话说,社会上有好人也有歹人,小孩子面对社会无法避免的遇到这两种人,是应该把所有歹人全部消灭呢?还是应该教育孩子们如何正确地面对和应对这种情况?

错的是人还是事?

排除不合格产品问题,就小孩子燃放爆竹问题,实际上是家长和社会教育的缺失,致使小孩子心智退化的结果,而非爆竹本身的问题,治表治不了本,逆人性走理想化道路是行不通的。

简而言之,道路交通、跌落、烧伤、烫伤、哪个不比放烟花的风险度高?例如,我国每年有超过1.85万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交通安全事故。

第五:资源的浪费

烟花爆竹的制作原料是纸张、树木、化工原料、以及燃料和细的砂石等。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这条更是可笑,燃放烟花本就是传统文化,本就蕴含着丰富的感性色彩,这并不等同于浪费。

若以此逻辑推论,我们需审视许多生活中的常态。比如,贴春联是否算是浪费?古人留下的字画是否浪费了纸张?甚至于,人们的兴趣爱好如摄影、徒步旅行等是否也是浪费资源?更进一步地,亲戚朋友间的互动往来是否也属浪费之列?

亦或是,符合人性,创造了某种价值就不算浪费?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资源浪费对于个人而言,其最大的代价实际上是时间。

那些有害的短视频平台是否应该被禁止?尽管有人认为这些平台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例如学习知识、提升自我和休闲放松等,那请看这些观点是否跟第四条冲突?

第六:人力负担

之前每到春节,街头巷尾都会燃放烟花爆竹,但堆积的鞭炮碎屑基本上无人清理,都是靠着环卫工人,天不亮就要起来一点一点的清扫,工作量非常大,导致他们无法在家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新年。

从两个角度来看,行为人在燃放烟花后能够自行打扫卫生,并确保由燃放者承担责任,那么问题自然可以得到解决。

从环卫角度来看,实际上每年放鞭炮的时间占总时间并不长,我们打工都有加班,只按劳分配薪水即可,事实是并不是人人都有工打,人人都不缺钱花。

笔者曾有过遇到过远在江苏的东北人,在回家过年和加班费权衡后选择后者的同事,而且纯粹是心甘情愿。

钱就是现实。

为什么解禁烟花爆竹呼声越来越高?

其实原因有很多,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燃放烟花爆竹已经成为节假日的标志性习俗。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没有鞭炮声和“鞭炮味”,便觉得过年少了些许氛围。

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被各类电子产品所包围,传统活动逐渐减少,许多人甚至成为了所谓的“互联网人”,即那些长着“电视头”的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渴望能够重拾童年的美好回忆。

什么是“年味”?

春节,作为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人们会进行贴春联、吃饺子、放鞭炮和拜年等一系列传统习俗活动。

贴春联不仅美化了门面,更承载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春联的文字富有深意,反映了人们对家庭、事业和生活的期望。同时,贴春联也是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方式。

吃饺子是春节的传统食品,形似元宝,象征财富。虽然馅料因地域和家庭习惯而异,但都寄托了家人团聚和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尽管放鞭炮存在安全和环境问题,但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深远。放鞭炮旨在驱赶“年”这个怪兽,为新的一年祈求平安吉祥。鞭炮的声音也被视为新年的象征,增添节日的热闹和喜庆氛围。

拜年作为春节的重要习俗,是人们互相送祝福、表关心的手段,有助于深化亲情、友情及邻里情,增强社会凝聚力。

结语

我认为,这些对于中国最重大的节日,都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存在,不能为了某种利益而直接“一刀切”,也不能为了短期的某些好处而莫名的开放。

正如人民日报所说“禁”“限”还是“放”,不应该偏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的原则。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24hlianjia.com/xgtz/107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