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是指以国家政策扶持为保证,通过改善环境容量,以绿色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活力为动力,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不仅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看重质量的提升,要求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保证环境质量,从而提升生态品质。
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状况以及扶持这四个层面选取数据建立。经济发展: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产业生产水平,也可以表示产业发展过程中能源的使用效率。所以,参考朱斌等从第一、二、三产业中选择农林牧渔业产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单位GDP能源消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单位GDP电力消耗5个指标来反映经济发展情况。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水平代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能够预测未来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效果,借鉴李琳等人从各方面选择了RD经费支出、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以及财政科技投入这3项指标。
环境状况: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和环境质量状况密切相关。所以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增强环保意识、加大环境整治力度,这对于能源有效利用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也有很大的作用,本章借鉴何剑[30]和朱春红[31]等人选择了农用化肥施用量、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这5项指标。
扶持: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中发挥着指导作用,应该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和鼓励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对于此类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本章中对指标的选取比较主观。综合分析已有的相关文献,参考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多种方法并考虑实证结论的科学性,综合考虑选取指标,构建了涵盖16个指标的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的评价体系。
首先构建和分析了产业绿色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山西省产业绿色转型的因素,并利用DEA-SBM模型和DEA-Malmquist模型测算山西省产业结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得到如下结论:
(1)通过构建山西省产业结构转型的指标体系我们可以得知,山西省产业绿色转型水平比较低,城市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年-年,山西省各地级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平均数值都在0.4-0.8之内,年,太原市产业转型综合情况名列前茅,运城市排名最后。另外,山西省各市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水平总体呈现出上升态势,但整体增长速度较慢。
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山西省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得知:科技水平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劳动力、财政支出以及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这三个变量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而外商投资、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不存在较大的作用。
(2)山西省总体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低,说明山西省经济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水平较低。从每个年份看来,山西省各地级市之间的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展不均衡,这主要是因为各市科研支出不同。晋城市人民一直在增加对科研的支持,同时还注重保护环境,以提高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长治市由于烟粉尘排量比较高,使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较低。
山西省近些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提高主要得益于纯技术的效率变动,如设备更新、改造传统技术、引进新技术等,但是目前在转型过程中还面临着资源配置结构不够合理、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等问题,从而导致了投资比例不协调、投入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乃至浪费的状况发生,最终不利于提高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目前而言,山西省大部分城市的经济还是依靠传统产业发展的,由此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产业结构转型困难的局面。所以,传统产业必须提高生产效率,改造更新设备,实现产业链升级。而第三产业对煤炭等资源需求少,对环境的破坏也比较小,是现阶段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积极因素。
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质上是提高第三产业在产业中的比例,所以山西省必须加大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电商、金融服务、文化、旅游、零售等服务业的力度。城市之间聚集整合不仅能促进各城市的发展,还能促进山西省整体的进步。
山西省的省会太原市整体产业转型水平较高,城市之间发展不均衡,所以太原市必须充分发挥它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依靠太重、焦煤西山煤电以及中科院煤化所等公司或科研院所,加快构建以太原市为中心的经济圈,推动周边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山西省也要对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给予政策、技术和财政上的扶持,缩小各城市间的发展差距,从而实现山西省整体的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严重对产业绿色转型有巨大危害,所以,必须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改善环境现状。首先,引导企业升级生产技术设备并加深环保理念,从根源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进一步消除燃煤锅炉设备,提高废水处理率,企业也必须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在促进生产的同时要保证各项污染物的排放指标符合政策标准。
其次,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政策,对违反有关法律和规定者进行处罚,同时要加强对企业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力度,强化对工业企业“三废”排放量的监督。最后,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力度,推进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绿色再生能源的进一步开发使用,继续推动实施煤改气工程,降低对原油、煤炭等燃料的开发使用,转变能源结构。
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合理策略的制定和宏观层面的指导,作用更是不容忽视。所以,必须重点